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集团动态

2025年4月“每月共读一本书”精彩书评: 当机器开始思考:一场关于智能本质的哲学思辨——读《智能的本质》有感

添加时间:2025-05-15 10:23:20 阅读次数:

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我对着电脑屏幕揉太阳穴时,智能音箱突然播放起我初中时最爱的周杰伦。这个瞬间让我想起《智能的本质》里那个令人震撼的对比:人类需要25年才能学会的常识判断,机器却能在0.3秒内完成语音识别。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像拿着手术刀的解剖师,将人工智能这个被神化的概念层层剥开,露出它尚未发育完全的神经网络。

一、被算法绑架的现代生活

书中提到波音777飞机99%的飞行时间由自动驾驶系统操控,这个数据让我联想到每天通勤时的场景:地铁依靠信号系统精准到秒的运行,外卖骑手在导航软件划定的最优路径上狂奔,连小区快递柜都学会了根据取件码自动弹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算法精密编织的茧房里,就像温水里的青蛙,逐渐失去对生活节奏的掌控力。

某次在便利店结账,收银员机械地重复着“需要袋子吗”的标准话术,这让我想起书中“人的机器化”论述。当我们习惯了即时满足的购物体验、定制化的内容推送,人类正在退化成只会执行指令的“高级生物机器人”。更可怕的是,这种异化正在代际传递——孩子们通过短视频获取碎片信息,用表情包代替情感表达,他们的认知方式正在被技术重塑。

二、智能的傲慢与人类的天真

AlphaGo战胜李世石那年,朋友圈被“人类智慧最后的堡垒崩塌”的标题刷屏。但作者提醒我们,这个击败围棋冠军的系统,需要消耗440千瓦电力,而人类棋手消耗的不过是几杯咖啡的热量。这种讽刺在自动驾驶领域尤为明显: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能识别交通标志,却会在暴雨中把白色货车误认为天空;能规划最优路线,却理解不了“靠边停车,我要去洗手间”的急迫。

在医疗领域,IBM沃森肿瘤系统能瞬间调取全球病例数据,但面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它无法像主治医师那样握住患者颤抖的手。这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人性是对困境的共情。当我们在银行面对智能客服机械的应答时,突然怀念起柜台后那个会叹气、会道歉的柜员。

三、寻找人机共生的平衡点

书中预言“未来50年AI可能替代重复性工作”,这正在教育领域应验。现在有很多配备AI助教的智慧课堂,系统能自动生成个性化习题,却读不懂学生眼神里的迷茫。这让我想起作者的警示:当教育沦为知识灌输比赛,人类将失去最珍贵的创造力。值得庆幸的是,北京某中学开始试点“无作业日”,让学生在校园农场观察昆虫生命周期——这种返璞归真的教育,或许正是对抗机器化的良药。

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某天,我特意绕开习惯使用的导航,沿着梧桐树荫步行上班。晨雾中卖煎饼的大妈笑着问我“老样子?”,这个带着体温的互动,让我突然理解了作者的深意:智能的本质不在于战胜人类,而在于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当机器能写出工整的论文时,人类更需要守护那些不完美的思考;当算法能预测消费偏好时,我们更要珍惜那些意外的相遇。这或许就是智能时代最珍贵的生存智慧——在数字洪流中,保持人性的湿润。

                                 (郭献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