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县域金融机构须对接“三农”需求

添加时间:2016-06-06 08:42:45 阅读次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处农村广阔天地里的县域金融机构,同样需要农村来养育。经过几年的实践,县域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大部分已是花开果结,初显成效,但也有部分金融机构只见开花,未见结果。一个深层次原因,是金融服务与农民的需求没有很好地“对接”起来。
  从实际出发,贷款品种要与农民的需求对接。目前,如农业银行推行的农户小额贷款对资金需求小的农民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其生产需要,而对于需求大的农民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其实际难题。虽然农行推出了助业贷款、门店抵押贷款等贷款品种,对解决农民创业所需资金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助业贷款、门店抵押贷款对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农民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即,一个最大的难题是抵押物难找。房屋、承包地、山林在理论上可作抵押,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难以用于抵押。而在县城或集镇有房屋的农民所占比例甚微,绝大多数农民拿不出可供抵押的房产,这就限制了需求大的农民贷款。因此,银行要解决需求大的农民的贷款难题,就要与农民的需求对接,采取其他风险可控的防范措施,把单纯的城镇房产抵押,扩大到土地承包权、林权等抵押方式,方便创业农民贷款,以此拓展农村贷款市场。
  “三农”客户经理要与农民的需求对接。近几年来,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与服务力度,成立“三农”相关事业部,组织“三农”客户经理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问需求、问冷暖、解难题。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三农”客户经理对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知之甚少,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农作物,什么时间可以收割什么庄稼不甚了解,这也削弱了支农实效。因此,“三农”客户经理在尽心尽力支农的同时,还要做到“知农”,对接农民的生产投资需求。当前,农民对信贷的需求发生了新变化:一是惧贷心理消失。过去农民普遍存在“借得起还不起”的怕贷心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农民愿意“用钱生钱”。二是季节性贷款消失。以往农村贷款的规律是“春放秋收冬不贷”,如今,贷款体现“反季节”特征,一年四季都有资金需求。三是贷款额度增大。以前农民贷款都在一万元以内,如今需要几万元、几十万元贷款做“大项目”。为此,“三农”客户经理要深入农村,与农民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惟有“心中有数”,才能谋划好“支农”具体方案,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营业时间要与农民的需求对接。在夏秋两季,南方农村农民为了避开火辣辣的太阳,早晨五六点下地,八九点回家;下午太阳快落山了再下地。而银行农村网点上班时间一般是上午9点到下午5点。农民为了办事,只好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往银行网点跑。因此,银行在服务时间上也要考虑与农民的需求对接,应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实情,安排好作息时间,尽量满足农民的服务需求。
  服务渠道要与农民的需求对接。前几年,农村比较偏僻的银行营业网点被撤并,部分乡镇成了银行服务的空白点。有些大一点的集镇虽有农行的营业网点,但由于地域广,银行人手少,服务难以辐射到乡、村。农民想要存取款、汇款、贷款、理财等,要走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到集镇上的银行网点办理。近两年,银行虽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在部分村居住集中的农户家里布放了惠农通、POS机,这对缓解部分农民办理业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难以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银行服务渠道应与农民的需求对接,可在人员集中、业务量大的乡、村布放自助终端机、安装存取款一体机(ATM),或设立临时服务点,每周或每旬安排金融服务小分队到乡、村进行定点服务,真正把银行的服务延伸到乡、到村、到农户,实现广覆盖、普惠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