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岛城担保业采取信息化监管

添加时间:2016-01-06 17:29:29 阅读次数:
“企业的年报通过勾选这几个选项就可自动生成。系统会对报表的勾稽关系自动审核,企业日常提供的月报信息如果不合规定,系统将自动用红色标示为异常进行预警。”4月17日,在青岛市市南区政府办公楼,该区金融办工作人员林育姿向记者演示了该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信息系统。“要是没有系统,我们做月报汇总要两三天时间,现在只需要半天。季报、年报的用时差别可能更大。”林育姿坦言。  
市南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信息系统于2012年10月上线,是山东省担保行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信息化监管系统。  
据参与筹建系统的市南区政府工作人员夏令军回忆,2010年清理整顿后,该区拥有融资性担保公司20家,占到该市的1/4强,担保资金近40亿元。当地金融办负责审核企业月报、季报,编制汇总辖区的月报、季报,监管责任和压力大,工作量也大。监管工作面临着监管力量薄弱,检查手段较为落后,审查过程繁琐等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渠道和业务报送系统,给监管效率的提升、业务信息的保密、违规行为的界定和取证也带来一定困难。面对这些情况,市南区产生了对担保行业采取信息化监管的想法。  
据介绍,市南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信息系统由行政审批、机构监管、数据统计、公共服务四大模块组成,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被监管对象报送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分析、评价传输,在专线接入和分级权限的基础上,整合监管信息资源,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实现对担保机构业务报表的汇总统计和动态监管。  
“除了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的监管指标外,我们还根据自身实际和多年经验,将其他一些重要参数置入系统,加强了监管效果。”夏令军表示。记者在该系统监控与预警一栏中看到,监控设置的参数包括流动性比率、融资性担保代偿率、担保损失率、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代偿回收率、融资性担保损失率、担保代偿率、融资性担保代偿回收率、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率、担保赔偿准备金率等。  
“比如说我们自设的融资性担保代偿率这一指标。一笔代偿就可能让机构全年的业务收入泡汤,对公司风险最大,监管部门也看重。我们把这一指标上线设为5%,超出后系统就会预警,方便我们随时了解企业情况、化解风险。”林育姿说。  
去年下半年的一次预警让夏令军至今记忆犹新。一家一直让监管部门比较“放心”的机构,其1.2亿元注册资本金竟有6000多万元因集团资金往来被抽走。市南区金融办从统计月报预警中发现该问题,于是马上约谈该机构高管,次月就将资金收了回来。  
运行一年半来,市南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信息系统成功预警80余次,该区金融办约谈高管近20次。主要问题是涉嫌挪用注册资本金、对外投资超过规定比例、代偿率过高等。“系统能够有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5倍以上;防范潜在风险,形成预警机制;统一报送渠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改善公司治理,加大监管力度和时效性。”夏令军总结说。  
记者采访时正逢软件开发人员上门商谈系统升级事宜。夏令军介绍说,目前担保机构只报送月报、季报等,日常监管只能采取抽查,但企业数量多、业务笔数也多,监管覆盖面小,发现问题的概率也小。该区打算将系统升级,实现机构业务逐笔录入。信息要求在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三日内报送,从而保证企业录入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从业务源头卡住造假。  
谈到信息化监管目前面临的问题,夏令军表示,目前该系统没有途径与人民银行数据进行比对,企业提供的银行造假先例也让监管部门心有余悸。“如果能打通人行数据这一关,就可以从资金源头上卡住弄虚作假,从而管控住风险。目前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夏令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