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寻端倪 慧眼如炬辨真伪——通过加强保后管理避免代偿损失的经典案例分析
添加时间:2017-04-21 14:05:46 阅读次数:次
(转自:中国担保杂志)
案例背景
A企业原是苏州市一家镇办企业,专业生产、销售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2001年企业转制,由现股东买下,经过多年的经营,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自2009年起,B担保公司开始与A企业进行了两年半的业务合作,担保授信金额一直保持在2000万元。从该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反映,通过B担保公司的介入,企业获得融资扶持后生产经营发展较快,产值规模迅速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猛增,从2009年该企业获得由B担保公司所担保的首笔银行贷款开始,企业的负债规模逐渐从2000万元增至2011年7月底的近1亿元。从表象上似乎反映了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企业负债的不断上升,也引起了B担保公司的警觉。
事件过程
在与该客户两年多的合作过程中,B担保公司给其的担保授信额度一直维持在2000万元,反担保设计也较为充足。
(1)无关联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超过1500万元的房地产抵押,企业缴纳200万元的保证金;
(2)根据其订单及货款回笼周期,采取每半年还款一次的还款方式。
从反担保形式和还款方式来看基本可以覆盖风险。项目经理在对该企业的保后监管中还了解到,该客户因平时在银行账户内经常保持一定数额的存款,贷款偿还也很及时,在各银行中有较好的口碑,被众多银行列为优质客户。但在第二年的保后管理过程中,B担保公司在一些表面的不正常现象中,经过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地深入调查,逐步发现了该企业经营中隐藏的许多风险因素。
通过行业数据的对比发现企业的“特殊”
2011年,B担保公司管户经理在保后监管时,通过对比该行业龙头企业——黄河旋风的网上公开数据,发现A企业提供的一些数据存在问题。①A企业提供的压力机订单金额远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其中主要设备——650mm缸径压力机的订单价格为125万元,而市场披露的平均价格约为83.5万元。由于企业先前提供的设备采购订单为传真件,因此不排除该企业存在伪造订单金额、虚增贷款用途的可能。②黄河旋风的480余台650mm缸径压力机和100余台其他型号压力机的产值为10.78亿元,对比A企业25台压力机1.5亿元的产值,也存在较大差距。③该客户先前反映的企业净利润率可以达到22%,与相关资料显示的该行业的市场平均利润率11.25%存在巨大差异。
面对管户经理的质疑,虽然A企业负责人解释实际利润率大于行业平均利润率与其避税手段以及通过私人银行卡账外走账存在关系,但因企业负责人拒绝提供私人银行卡流水的上下游情况,同时压力机的单价及产量与市场同业存在巨大出入,因此不能排除该客户通过关联方往来修饰企业账户流水做大销售金额的嫌疑。
由于保后调查未能取得较为详实的材料来打消因黄河旋风事件造成的对该客户实际经营情况的疑虑,B担保公司决定加强对该客户的保后监管频率,并采取多种方式持续进行全方位的深入调查。
通过关联方信息发现隐性负债和对外投资
B担保公司项目经理通过加强保后管理,在日常调查中多渠道了解该客户的外围信息。在通过有关途径对A企业的某下游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开展调查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端倪。甲公司的财务报表反映,其他应收款科目有该客户的3000万元往来款,进一步核查其发生明细,发现当年累计发生额达到8000万元,最高峰时余额达到6000万元。经过现场确认,该项资金为甲公司与A企业的往来借款,年息达到16%,用途为投资某工业厂房。至此,B担保公司项目经理开始对该客户的真实负债及真实投资进行延伸调查与重新评估。
在通过房产登记管理部门及相关资金往来企业核实,至2011年年底,A企业负责人及其配偶、岳母名下共有37套私人房产,市值约5000余万元;非自用国有出让工业用地90余亩,厂房65000余平方,市值约1亿,以上合计约1.5亿元。同时该企业及企业负责人名下各项贷款合计已达1.7亿元,加上已核实的拆借资金,合计真实负债达到2.1亿元,这与企业账面负债仅1亿元高出1.1倍。至此,B担保公司形成调查结论:该客户的业务经营与企业控制人的发展思路已经脱离了主业,担保风险大幅增加。对比其资产与负债比例以及资产购置时间,可以判定其后期扩大的负债规模基本投向扩充企业经营以外的资产,已经脱离了实际主业的需求,即便后期增加的压力机也仅为应付银行贷后检查购置的闲置设备。
后经进一步分析,A企业的投资思路大致为:
洽谈资产(土地厂房为主)→支付20%定金→办理过户→通过评估机构做大评估价值,由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后,取得银行抵押贷款(实际获得贷款金额约为实际支付价格的1.2倍—1.5倍)→支付剩余80%的尾款→剩余资金用于购置下一块资产,如此反复。
通过业内同行的动态调查折射该企业资金链趋于崩溃
由于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该客户通过部分担保同行及银行对B担保公司进行游说,要求增加对该客户的担保额度,这更加引起了B担保公司业务团队的警觉。在进一步的延伸调查中,项目经理发现陆续有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资金为该客户进行资金拆借,由此可以分析其财务综合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主营业务的经营利润。
在对A企业进行充分的摸底排查后,B担保公司认为已经到了担保机构必须退出的时刻,因此顶住多方压力,不但没有增加担保额度,并在担保到期后,放弃了与该客户的合作,及时安全退出。
在B担保公司退出9个月后,A企业负责人准备“跑路”,但在其出走前,被债权人堵截,后经当地政府与公安经侦人员介入,A企业最终宣布破产。从后期逐步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证实了B担保公司业务团队事前所有的判断。
思考与启示
以上整个事件处理过程再次证明,坚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加强保后管理,可以弥补项目前期调查的不足,把握适当的退出时机,从而避免代偿项目的发生。
保后管理要形式多样,不局限于对企业的账面分析
要充分认识“三分保前,七分保后”的重要性,相对保后管理,保前调查时间短,一般不容易摸清企业真实家底。而企业在取得贷款以后,资金压力减小,企业经营者比较容易产生盲目的投资冲动。因此保后管理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手段,分析企业是否合理地使用资金。本案例通过网络和报纸新闻公开的信息,对比担保客户的经营情况,结合企业上下游的关联调查和企业负责人的个人资产和负债变化,多手段、多渠道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及早发现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保后管理作为避免担保风险发生的最后屏障的重要性。
保后管理要抽丝剥茧,不被庞大资产及账面利润的表象迷惑
在保后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从企业资产的增长和账面利润形成“格式化”的保后检查报告就交差了事,而应该注重从细节中发现问题,通过异常情况的变化,延伸相关调查,直至弄清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保后管理的形式要多样化,保后监管的频次也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加强,以免延误主动退出的最佳时机。
保后管理要充分、及时掌握信息,多方验证,去伪存真,确保措施得当
日常保后管理中,业务经办人员固然要“勤问”、“多听”,但更要学会观察和分析,以视正听,以数据验证疑问,去伪存真,时时关注企业的现金流、第一还款来源情况以及企业账外经营和对外投资情况。尤其当前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均不容乐观,实体经济自身盈利模式单一,盈利空间被挤压,一些企业经营者在主业尚不稳定的情况下,盲目产生投资冲动,在流动性出现问题时,又不得不高息借贷。在当前借贷市场多种形式并存,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大环境中,作为融资性担保机构,更要打起十分精神,于细微处见真章,保前调查充分全面,保后管理务实细致,针对不同企业特点,采取多手段、多形式调查方式,通过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从而做到规避风险、化解风险。